您当前首在位置:首页 >> 厂商 >>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

一、历史沿革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创建于1930年7月,其前身为国民党工商部在南京创建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抗战爆发后,迁来重庆。1946年,设立国产药物研究室,构成了中药研究所的雏型。解放后,根据西南地区丰富的中药资源条件和经专家论证,确定了专攻“中药宝库”的科研方向。
1957年1月更名为西南中药研究所,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为全国最早专门从事中药研究的科研机构。
1963年划归四川省卫生厅领导,定名为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划归重庆市,1998年5月7日更名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现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属副局级事业单位。

二、基本情况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路34号,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M2,科研用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拥有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31台套。
院下设有中药生药研究室、中药化学研究室、中药制剂研究室、中药开发应用研究室、中药药理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冬虫夏草研究所等11个业务研究室以及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科研处、财务处等7个行政后勤部门,另有制药厂、医药科技开发公司、中藏药业公司3个产业体系。并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以及重庆市高等级实验动物饲养繁育中心。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236人,其中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在读硕士生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生3人。有高级职称人员 42人,其中正高12人。中级职称39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7人。重庆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

三、特色科研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系中药专业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国家、部及市级中药科研的重点和攻关项目,进行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中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交流与合作,培养中药学科人才,推进中药技术进步。
经过78年的积累、奋斗和近年的体制改革,我院在国内同行业中创造了五个之最: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广;学科配套最齐全;仪器设备最先进;中药标本收藏量最大。
近30年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承担各类课题千余项,直辖以来,就达300多项。据统计,我院已取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200多项,如“冬虫夏草人工培殖研究”、“火把花根片治疗肾炎研究”、“人参茎叶皂甙提取新工艺研究”、“复脉定冲剂治疗心律失常研究”等等。研究申报并获国家正式批准生产的新中成药达40余个。研发了“肝康灵”、“火把花根片”及“白血宁”等产品。与企业联合开发了“虫草超微宝胶囊”、“天府可乐”及“亚洲威士忌”等四十多项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石渠县建成“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示范基地22000多亩,为冬虫夏草高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道地药材种植等方面获专利2项。
近三年来,在产品开发方面,我院已有4个四类新药正式申报生产;1个四类新药完成了Ⅱ期临床研究;1个三类新药通过了临床申报评审;正在研究的产品开发项目达10余项。
遵循“培养本土化人才队伍为本,引进外来人才为用,智力引进为核心,项目引进为载体”的思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中药资源丰富和科研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利用政府鼓励“柔性”引进人才的政策,我院提议(设立于院内)的“西部中药研究开放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并获得重庆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四、特色中药标本馆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标本馆始建于1957年,直辖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新馆于200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成为纽约世界植物标本馆万维网的网络成员馆(纽约植物园主编的《Herbarium Index[世界标本馆索引]》第八版中确定我院标本馆代号为SM)。1999年分别被中国科协和重庆市科协首批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标本馆馆藏有中药动植物标本共计约33万份,其中药用植物标本30万份、药材标本1.5万份、动物标本7000余份。各类标本主要采集于我国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最具特色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涉及物种65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总数[12,080种]的半数以上)。采集时间跨度70余年(1930~2008年),历史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西南至西部中药资源的珍贵资料,不少种类为国内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种,并收藏有模式标本110余份。尤其是通过我院承担国家“六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期间收集保存的专题研究标本,如川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石斛、等,其中包括1000余份国家标准中药及民族药标本(“十五”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保存标本品种齐全、资源相关资料记载详实的特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博物学价值。
这些标本对了解、掌握西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中草药资源状况,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及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市科委资助下,已建立起馆藏标本电子检索系统。

五、其他
院属制药厂拥有生产各种剂型产品、生产能力达1亿元产值的GMP生产线,药品年产值3千多万元。
院属销售公司已通过GSP认证,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药品年销售额5千多万元。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拥有图书15万多册,中外文专业现刊300余种,并拥有完整配套的《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药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及《美国生物学文摘》(BA)等中外大型检索刊物及计算机中文数据库,中心系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重庆分中心和重庆市科技成果查新咨询管理中心生物学、中药学查新站。
本院翻译及主编了《和汉药百科图鉴》、《中华本草》、《草木便方》、《四川中药志》、《中国原色本草图鉴》、《中国本草图录》(九卷)、《重庆市及西南地区药用动植物数据库》、《重庆中草药研究》、《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药粉末显微鉴别》、《中国药典》77版、《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民族药志》、《中国中药资源志》、《中国中药区划》等20余部专著,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20多篇,国家一级刊物40多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10年来,在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科技人才,他们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奖励,如:钟国跃院长被评选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李隆云副院长被评选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重庆市直辖十周年建设功臣”;陈仕江研究员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钟炽昌(药化)、鲁灵恩(药化)、黄良月(药理)、尹定华(生药)、徐嘉红(药理)、曾纬(生药)、杨大坚(药化)等先后获得国家(国务院及其部委局)奖励和津贴。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科技顾问团等专家、学者、领导先后来院视察、学习、参观、考察、洽谈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有关教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科技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办学,创办了生物信息学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与全国著名的中药企业太极集团联合组建了重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研究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下的药品
甲基斑蝥胺片

[功效主治]:

昆明山海棠片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川芎茶调袋泡剂

[功效主治]:

喉舒宁片

[功效主治]:

靛玉红片

[功效主治]:

天麻丸

[功效主治]:

甲基斑蝥胺片

[功效主治]:

生脉袋泡茶

[功效主治]:

甲基斑蝥胺

[功效主治]:

金泽冠心胶囊

[功效主治]:

  • 1
  • 2
  • 下一页
  • 尾页
  • 共 2 页